close

anna_karenina_ver3  

坦白講,《安娜‧卡列妮娜》是一部很有可看性的作品,但卻不能算是一部出色的電影。是我對導演喬萊特寄望太高嗎?可能吧!不過我真的不認為《安娜‧卡列妮娜》稱的上是他最好看的作品。喬萊特一貫驚人的攝影機運動,加上神乎奇技的場面調度,在《安娜‧卡列妮娜》裡頭所做出來的表現非常讓人佩服。電影讓所有的角色或劇情大多數時刻都圍繞著整個劇院上上下下而走,《安娜‧卡列妮娜》突破了場域的侷限,這點讓我很激賞!然而我卻也很難忽略這些美麗又神奇的轉場背後,是否有其必要性,同時影片劇情給予我的感覺,只有消化不良,而未給予我《傲慢與偏見》與《贖罪》同樣的神采。

Anna Karenina 1  

作為風格回歸古典的作品,喬萊特的野心相當的明顯,好比說影片中一幕描寫飾演的女主角Anna Karenina在舞會上與年輕的軍官Vronsky之間的熱情,隨著兩人的起舞,周遭舞會的其餘人士的動作從暫停接著又隨之起舞,然後鏡頭流暢的穿梭於舞群之中,接著舞會上的所有人消失,只剩下兩人。這個場面直接讓人聯想到《傲慢與偏見》中兩個主角的第一次舞會戲,同樣也是眾人消失只剩下主角們彼此,也就是說當時同樣的手法,到了《安娜卡列妮娜》有了更上層樓的表現,更神奇的場面調度,也將之濃縮成一顆鏡頭就呈現的手法,不僅標示出了喬萊特一貫的風格,更展露了這位導演的才華與野心。

Anna Karenina 2  

但這次的回歸我卻覺得無論是情感的細膩度或是深刻,都遠遜於他之前的作品,這是因為題材內容的問題嗎?有可能,因為Anna Karenina的角色眾多,無論是Anna的哥哥Oblonsky與妻子的描繪,或是刻意拉出來的另一個支線,一位年輕地主的愛情路程,看起來都只是陪襯或是與主線去做比較。我很喜歡的Matthew Macfadyen與Kelly Macdonald感覺都浪費掉了,還請來Emily Watson飾演一個伯爵夫人,卻也不見其特別之處,無論是礙於篇幅或是故事,我都覺得這些演員能發揮的空間也相當有限。我還蠻喜歡在Keira Knightley以及Aaron Taylor-Johnson之間的愛情戲,有幾幕相當的動人,也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愛,但細膩度與雋永度都遠疏於我個人比較喜愛的《傲慢與偏見》。

Anna Karenina 4  

影片的美術與攝影應該是《安娜‧卡列妮娜》的特出之處了,那些華麗的美術設計,將整個劇院包裝的不僅美輪美奐,也幫助了影片的特殊形式。劇院的對應著整個俄國的設計,讓人從單單的場景就能體會到俄國歷史的奢華與衰退,隱隱約約也能夠感覺的出來整個舞台的設計也都與階級相對稱。然而華麗的場景與炫技般的攝影機運動,其實也意外凸顯了劇情上與演員表演上不相等的表現,那些繁複與特殊的鏡位,讓人佩服,但對影像的內容沒有太多的感動。徒留驚嘆,卻少了深刻。

Anna Karenina 3  

《安娜‧卡列妮娜》依然很有可看性,因為它的形式與美術設計,更因為整部電影的企圖與野心。在上一次喬萊特的作品《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也有劇情上的失誤,然而我依然給它高評價,因為他的創意與突破。這次的《安娜‧卡列妮娜》對我而言,像是一個重整與回歸,無論是選材或風格皆是如此。雖說失望,但依然有可觀性,雖說可惜,卻也依舊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評分:★

觀賞地點:台北金馬影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李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